您的位置:首页>国内财经 >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 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 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2025-09-23 09:47:19  作者:仇兆燕 朱艳霞

□本报记者 仇兆燕 朱艳霞

“十四五”时期,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深刻变革,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动力。

9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

李云泽表示,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6席。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我国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大型机构主力军和压舱石地位及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机构服务当地、特色发展取得实效。全球前五十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另外,我国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一增一优一补”,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十四五”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从经济社会大局出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通过“一增一优一补”,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一增”就是增供给,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李云泽介绍,“十四五”期间,为沿江高铁、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充分发挥7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撬动投资9万多亿元。加强提振消费的金融供给,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贷款余额增长80%。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0%。搭建了新能源车“车险好投保”平台,推动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目前在保车辆超过4000万辆。助力实施稳外贸政策,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打造跨境贸易金融服务“快车道”,为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优”就是优结构,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加强科技信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李云泽进一步介绍,去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积极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和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四项试点”,累计为科技领域新增投资超过万亿元,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补”就是补短板,切实强化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十四五”期间,聚焦提升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满足养老健康需求,助力提升灾害保障水平,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发力。

在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方面,疫情期间,对17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惠及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去年以来,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放贷款22万亿元。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范围,涉及贷款9.4万亿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向脱贫地区发放贷款31.5万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4000亿元,支持脱贫户和监测对象900万户次。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14.6%。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全国,“十四五”期间亩均保额提升了72%。

在健全养老健康保障体系方面,商业养老金、养老理财等业务试点稳步推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不断加快。大病保险服务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5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在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方面,助力提升灾害保障水平,保险业针对洪涝灾害、台风地震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推动防灾减灾“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近期来金融监管总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成效如何?

李云泽介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监管总局坚决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这16字方针,并从处置高风险机构、加快推进改革转型、整治金融乱象三方面入手,推进相关工作。

李云泽进一步介绍,在处置高风险机构方面,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实施。在加快推进改革转型方面,总的方向是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公司治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整治金融乱象方面,集中治理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肃查处利用关联交易非法输送利益,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加强资金穿透监管,着力整治层层嵌套、空转套利,严格规范交叉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谈及相关工作成效,李云泽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具体来看,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5年来,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保险、资管等机构加快回归本源,功能定位不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清退违法违规股东3600多个,一批不法金融集团得到依法处置。

同时金融监管总局还积极助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发布会披露情况显示,“十四五”期间,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52%。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有力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严守不新增隐债的红线,依法合规对融资平台开展债务重组和置换,助力地方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深入实施“四新工程”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深入实施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四新工程”,奋力实现思想大转变、工作大变样、监管大提升。

首先,制度短板加快补齐。“行业重要法律修订取得重大进展,上周银监法修订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保险法修订也在加快推进。”李云泽介绍,5年来发布各类规制171件,包括银行、保险、资管、非银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指引,以及资本管理、资产分类等重要监管规则,基本建立起贯通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从准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

其次,监管效能显著增强。金融监管总局全面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坚持高风险高强度、低风险低强度,把宝贵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监管权限。同时,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果断出手,形成震慑,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此外,规划实施“金监工程”,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全面强化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监管为民”深入践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的“大消保”格局初步建成;上线金融消保服务平台和产品查询平台;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发案数量较“十三五”时期下降五成。

最后,引领行业改革取得新突破。李云泽介绍,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实施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车险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报行合一”,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