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十四五”期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规模质量双跃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规模质量双跃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2025-09-23 09:45:18  作者: 朱艳霞 仇兆燕

开栏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任务繁重,意义重大。

本报今起推出“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专栏,全景展示在金融监管部门引领下,银行业保险业锚定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谱写金融“五篇大文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朱艳霞 仇兆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十四五”期间,在金融监管总局引领下,银行业保险业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新跨越。

行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这5年,是我国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的5年。

新跨越首先体现在行业资产规模上。在9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6席。

新跨越还体现在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和金融运行情况上。据悉,当前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

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具体体现。据悉,截至目前,全球前五十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十四五”期间,面对净息差收窄、利差损风险上升等挑战,银行业保险业主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应对净息差持续收窄,银行业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介绍,一方面,在资产端加大对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配置,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业务;另一方面,在负债端推进存款结构优化,降低高成本资金占比。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加强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保险业则实施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车险的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报行合一”。数据显示,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的新低,行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期间,银行业保险业在总量、结构、功能等维度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曾刚评价,这不仅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了金融体系韧性。“对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而言,这些成就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维护金融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序推进

“与‘十三五’相比,‘十四五’时期风险防范化解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防控重点从以应对增量风险为主,转向存量风险化解与增量风险防范并重。”曾刚表示。

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维护银行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期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规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超过40%。

金融监管总局将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面对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应对,助力风险化解。

“中小银行通过合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非标资产大幅压降;P2P网贷风险全面出清,互联网金融风险得到根本治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日益完善。”曾刚表示,“这些突破性进展为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金融环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认为,“十四五”时期金融监管部门在推动风险化解过程中,更加注重优化“内生变量”,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资本约束、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可持续的内生稳定机制。

在此背景下,各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提升合规经营与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风控体系向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副行长李建江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控方面,建行在满足合理融资需求的同时,加强风险研判与监测。截至6月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中国人寿在中期业绩报告中提出,公司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优化高效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推动风控数智化转型,创新构建集约化风险防控模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关于当前金融风险化解成效,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战略性成果。全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额超过50万亿元,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础更加牢固、韧性持续增强、底气日益充足。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增强

“行业的稳健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经济主体的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国军表示。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民生保障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数据显示,其间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展望“十五五”,金融服务结果和相关制度保障仍有提升空间。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未来需系统应对结构性、制度性和外部性挑战。王国军认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结构,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持续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规则话语权,并注重高端金融人才培养,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曾刚建议,着力推进五方面工作,一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二是建设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三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四是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五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通过系统性努力,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跨越。